中国航空学会

 

 

 

中国航空学会是航空航天(以下通称航空)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结成依法登记成立并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接纳的全国性的学术性非盈利法人社会团体。


本会宗旨是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公德;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民主办会原则,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开展学术上的自由讨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团结广大航空科技工作者,促进航空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航空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航空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航空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为广大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


中国航空学会成立于1964年2月。原北京航空学院院长,空气动力学家和航空工程学家沈元教授在第一次(1964年2月)、第二次(1979年9月)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理事长;西北工业大学原校长,力学家,航空教育家季文美教授在第三次(1983年3月)、第四次(1988年5月 )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理事长;第十届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著名航空制造专家朱育理同志在第五次(1993年6月)、第六次(1999年12月)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理事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经理,著名航空工程专家刘高倬同志在第七次(2004年11月)、第八次(2009年10月)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理事长。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原董事长,著名系统工程专家林左鸣同志在第九次(2014年10月)、第十次(2022年1月)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理事长。


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是中国航空学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理事会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领导机构。理事会选举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和常务理事,组成常务理事会。学会先后设立了63个专业分会、15个工作委员会作为理事会领导下的学术组织,涉及航空各专业领域,在会员集中的地区建立了8个会员工作站。全国21个省、市成立了地方航空学会,在中国航空学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是学会主要业务内容,中国航空学会及各专业分会、地方学会每年均举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构建了全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航空科技学术交流平台,各级组织每年举办的学术会议80次左右。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等综合性品牌学术会议在国内外航空科技界影响巨大,专业品牌学术会议助推科技创新发展。“纪念航空百年高层学术论坛”“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航空抗灾救援体系建设高层论坛”等专题研讨会对学科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最直接的推动作用。主办有《航空学报》《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航空动力学报》《航空材料学报》《航空工程进展》《制导、导航与控制》等6本学术期刊。


科技发展:服务产业发展是学会的重要任务,学会积极开展咨询建议,科技奖励及人才举荐等工作。组织专家就航空产业发展向中央呈送专报,为航空技术的发展和专项工程的实施建言献策。参与工信部、民航局等管理规则的修订,承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多宗国际航空企业反垄断审查,帮助多个地方政府完成航空产业发展规划等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持。2007年设立的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奖,对接国家奖和国防奖,成为航空民用及军民通用科技领域的最高层次社会科技奖励,评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认可度的成果。组织两院院士、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推荐评选,参与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为航空专家的成长成才搭建成长平台。


科学普及:科学普及是学会的神圣使命,数以亿计的人群参与过学会的航空科普活动,多位航空领域的领导专家从此与航空结缘。常年举办的各类知识竞赛、飞行表演、飞行体验、模型制作、电视宣传、科普报告、航空绘画、模拟飞行等青少年科普活动,参与人数已逾千万。举办的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大学生飞行器创新大奖赛等活动,形成了航空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特色赛事品牌群。开展的航空特色学校、特色课程评定、为更多青少年了解航空知识创造了条件,发起的雏鹰启航计划、飞越中国等系列活动,调动了社会各界资源,共同推动航空文化的普及和创新。创造的《航空知识》《问天少年》等科普期刊影响了一代代航空人的成长。


国际合作:学会是国际合作的民间组织主要窗口,代表国内航空界参加了国际航空科学理事会、世界喷气模型飞机协会、航空航天协会协调理事会、国际空中无人机足球联合会等国际组织,先后与美、俄、韩、澳、西、英等国家相应学术机构建立联系,与国际民航组织,国际复杂系统协会以及韩国航空宇航学会,日本航空学会等定期联合举办学术会议。为促进科技合作,学会推荐有专长的科技人员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出席国际会议,同时在中国举办国际会议和展览会。学会邀请国外专家在国内作技术报告,接待国外学者、科技人员来华进行科技参观和学术讨论,组织双边性研讨会,以促进国内外之间的学术交流。


欢迎有志于航空事业的单位和个人加入学会,希望与国内外航空界及相关行业的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