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鹏简介
![]() 白鹏 研究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第11研究院 |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空气动力学专业,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空气动力学学报》、《实验流体力学》、《气动研究与试验》编委。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和新概念飞行器总体领域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飞行器气动布局设计优化与气动特性评估、可变形飞行器空气动力学、低Re数空气动力学、新概念飞行器总体设计等。
报告题目:《宽域智能可变形飞行器研究进展及冷思考》 摘要:智能可变形飞行器是当前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研究热点之一,是很有可能带来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变革,产生颠覆性影响的领域之一,受到国内外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报告首先指出飞行器可变形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如下几个方面,即:1)未来飞行器的飞行空域、速域不断扩大,固定外形可能无法满足不同飞行工况对飞行器气动和飞行性能的需求;2)单架飞行器实现多个飞行使命和任务,需要飞行器在执行不同飞行任务时具有不同的气动外形;3)提升现有飞行器的气动总体性能,要求其在各个飞行阶段,通过调整气动外形,使其始终保持优良的气动和飞行性能。介绍了现代意义上的智能可变形飞行器所包含的“变形”和“智能”两方面的含义,其中“变形”是指不同空间尺度(局部、分布、整体)和时间尺度的连续变形,涵盖的范围很宽。按照变形尺度和实现的功能将其划分为三类,即:局部变形(小变形)、分布式变形(中等尺度变形)、整体式变形(大尺度变形)。按照实现方式将其划分为两类:机械式变形和基于智能材料结构的变形。并指出当前这个领域的所谓“智能”基本都限制在智能材料或结构,智能控制等较为单一的领域,距离理想的智能变形有很大差距。本报告较为系统的介绍可变形飞行器技术发展的历程和脉络。从1903年人类第一架依靠柔性变形机翼实现控制的莱特兄弟的带动力飞行器起,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F14为代表的变后掠翼技术,至近些年来在湾流III飞机上成功实现连续变后缘弯度飞行演示验证的连续变后缘弯度技术。从可变形飞行器设计所面临的关键技术和可变形飞行器两大基础科学问题及技术瓶颈问题的角度系统的介绍了可变形飞行器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其中从设计的角度看主要问题在于:智能可变形飞行器需求分析和概念研究,智能可变形飞行器总体和分系统设计技术。从基础科学问题和瓶颈技术的角度看主要问题在于两个方面,即:可变形飞行器气动、飞行力学和飞行控制,变形结构、驱动与变形控制。针对智能可变形飞行器的内涵,可变形的技术指标,变形材料与结构以及效费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最后对智能可变形飞行器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智能可变形飞行器技术是螺旋式发展的。一方面需要开展广泛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探索研究,从基础做起;另一方面需要从工程的角度梳理可变形飞行器明确的背景需求,以牵引该领域的有序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