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平 |
|
报告题目: 低空经济气象若干关键科技问题
个人简介: 郭建平,中国气象科研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博导,现为中国气象局边界层气象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GRL副编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气象局科技领军人才。2023年以来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0年以来连续多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先后主持十三五,十四五灾害天气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聚焦边界层动力参数反演和湍流-对流相互作用等方向取得创新成果,发表200多篇SCI论文,引用1.5万余次,H-index为65,2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3次获“华风优秀研究生导师奖”,3次获省部级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边界层气象和湍流相关成果有力支撑了国家气象监测预警业务、大运会/亚运会/亚冬会/全国两会等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和国防气象科技事业。
摘要: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在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下正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G类(真高120-300米)和W类(真高120米以下)等非管制空域对应大气边界层底部区域,是低空航空器飞行的主要区域,是低空经济发展主战场。G/W空域正在我国深圳、广州、成都、苏州等多地有序开放。低空空域易受复杂下垫面和多尺度天气影响,导致低空风切变和湍流等航危天气多发频发,进而影响低空飞行安全。低空是受复杂下垫面和云雨影响最大的区域,发生在低空的风切变、阵风、雷暴、晴空湍流等航空危险天气具有发生范围小,突变性强、感知预警难度大等特点。全面开展低空经济气象科技攻关完全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对科研工作提出的“四个面向”、“四个向极“的战略要求。因此,本报告首先介绍国内外低空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通过进一步介绍国际上已开展的低空航危天气野外科学试验,阐述我国在低空风切变、湍流、低云、微下击暴流等低空航危天气监测、感知预警主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重点阐述低空安全飞行典型事故与低空航危天气间的联系;接着,瞄准低空经济气象理论体系研究尚显薄弱,气象立体监测感知和预报预警技术支撑偏弱、边界层气象/航空动力学与低空经济交叉领域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从气象科技供给角度,详述中国气象局2024年12月发布的《中国气象局低空经济气象科技创新工作方案(2024-2030)》;然后,结合人工智能及低空气象大数据分析技术,介绍我国在低空空域航路低空风切变、湍流和降水等危险天气精准识别和早期预警的初步实践;最后,聚焦气象赋能低空经济发展,从低空气象装备研发、气象基础设施科学布局和垂直起降点-全航路危险天气监测、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低空风切变、湍流、微下击暴流、强对流等低空航危天气预警和开有组织科研攻关等角度给出具体建议,以更好地赋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