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蕊

 

鲍蕊

 


报告题目:

试验-仿真融合的结构关键部位应变测量方法

 

个人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力资源部部长,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中国航空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飞行器结构完整性,担任高速飞行器热强度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航空疲劳与结构完整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航空学会结构强度分会委员、力学学会疲劳专业组成员、航空学报中英文版青年编委、国际期刊FFEMS编委等学术兼职。2005年在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实岗锻炼,参与ARJ21项目;2008年参加中国商飞大型客机联合工程队,参与C919项目;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国防基金、来自航空主机厂所项目三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授权专利十余项;研究成果应用于ARJ21全尺寸疲劳试验、某型飞机定延寿等工程实践,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摘要:

飞行工况下结构关键部位的应力应变历程是结构静强度、疲劳寿命分析的基础。地面标定试验是构建飞机结构应变-载荷关系模型的关键,决定了飞行实测应变历程的准确性,进而影响飞机结构定验寿的精准程度。然而,地面标定试验的可用工况数、空地一致性、高成本长周期等特点,使得标定数据往往存在状态缺失,使得模型在部分非标定工况下的载荷预测误差显著。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了“试验-仿真”融合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设计了“试验-仿真”数据融合的层级神经网络架构,实现了试验与仿真数据的有效互补;提出了基于子学习器方差的模型认知度量化方法,实现了非实测工况的模型预测效果量化表征;开发了有限迭代微调算法,实现了代表性不可靠预测工况的快速识别;建立了动态增量学习机制,提供了模型适用性优化的有效途径。缩比机翼验证试验表明,在包含数百个载荷状态的工况集中,该方案将模型预测平均方差降低约46%,为飞机载荷精准实测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