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肖峰简介


杨肖峰
副研究员
空天飞行空气动力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空天飞行空气动力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群(原国防973项目群)秘书、总体组成员。长期从事飞行器高温效应与热防护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气动预研等项目10项,承担我国巡航类、滑翔类、火星探测等多项高超声速飞行器重点型号研制任务。提出了具有材料依赖性的高温界面多相反应动力学模型及CFD边界算法,应用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等飞行器型号研制。获空气动力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4)、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5、10)、三等奖1项(2),发表学术期刊论文50余篇,其《中国科学》、ATE、IJHMT等顶刊论文14篇,合作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18)、部委级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英才(2022)、XX科学院卓越人才计划(2020);获部委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20)、全国发明展金奖(2021)、XX科学院科研英才奖(2021)。担任《空气动力学学报》《实验流体力学》《Advances in Aerodynamics》三刊青年编委、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科学普及与传播工作委员会委员。
 

 

报告题目:《飞行器变构热防护问题的气动/传热/变形耦合预测》
 

摘要:为适应我国航天运输系统跨空域、宽速域、可重复高效飞行需求,跨域变构飞行器概念应运而生。高超声速变构飞行引发强瞬态复杂流动干扰,带来机构高温动态变形;热变形与变构作用进一步耦联,影响变构效能、危及变构飞行安全。为实现变构飞行器热防护系统设计和结构可靠性评估,亟需形成变构热防护的科学认知并建立有效的预测方法。针对高超声速条件下变构热防护的有效预测问题,综合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并与实验作对比,建立了高超声速气动/传热/变形耦合预测方法,解决了多物理场耦合预测中的界面精细捕捉、变形参数重建问题。耦合预测结果表明,强瞬态气动热载荷下飞行器前体复杂高温变形会改变整机升阻特性、气动加热峰值位置以及进气道进气性能,影响飞行器热防护系统传热特性和力学性能。相关变构热防护多物理机制的有效利用,可有效提升变体飞行器力热综合防热效能。飞行器变构热防护问题的气动/传热/变形耦合预测,为我国未来航天运输系统变体飞行器技术提供关键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